健康教育
体检中的血液检测报告,你看懂了吗?
体检中的血液检测报告,你看懂了吗?
随着健康意识的普及,越来越多的人注重自己的健康体检,可每次体检报告发下来后,许多人会觉得一些检查项目、指标“云里雾里”,对于体检报告最后的建议,觉得没有大问题就把报告直接塞到了抽屉里,或者看了觉得超出正常范围,顿时担忧不已。对此,我们对体检中检查的指标异常结果进行了汇总整理, 希望能够帮助教职工看懂体检报告,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状况。
一、肝功能
肝功能在临床上检查的目的在于探测肝脏有无疾病、肝脏损害程度以及查明肝病原因、判断预后和鉴别发生黄疸的病因等。我校医院检查的酶是丙氨酸转氨酶(ALT)。
ALT广泛存在于机体组织细胞内,以肝脏细胞含量最高,其次心肌、脑和肾脏。在肝脏轻、中肝损伤时,ALT就会有明显的升高。
ALT增高:急、慢性肝炎、脂肪肝、胆囊炎、心血管疾病(心肌梗塞、心肌炎、心力衰竭时肝瘀血、脑出血等)、骨胳肌疾病(多发性肌炎、肌营养不良)、内分泌疾病(重症糖尿病、甲脏腺功能亢进)、服用能致ALT活动性增高的药物或乙醇等,
ALT降低:严重肝损伤时出现转氨酶与黄疸分离的现象,即黄疸日益加重,而ALT却逐渐下降。重症肝炎及肝硬变有肝细胞再生者,可有ALT下降。
参考值:5-40U/L
二、乙肝两对半
乙肝5项(俗称两对半)检测指标为乙肝病毒s抗原(HBsAg)、乙肝病毒s抗体(HBsAb)、乙肝病毒e抗原(HBeAg)、乙肝病毒e抗体(HBeAb)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(HBcAb)。
部分人对于这5项指标中看到阳性就害怕。其实指标中有阳性不一定是坏事,如果仅有第2项出现阳性,说明你具有免疫力;如果5项全部是阴性(-),说明目前尚未感染乙肝,同时对乙肝也无免疫力。因此,乙肝检查有阳性并不都是坏事,全是阴性反倒容易被感染。常见的检查结果如下表。
乙肝两对半检查项目 | 临床意义 | ||||
HBsAg | HBsAb | HBeAg | HBeAg | HBcAb | 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、 |
― | ― | ― | ― | ― | 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 |
+ | ― | + | ― | + |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。提示HBV复制,传染强。 即俗称的“大三阳”。 |
+ | ― | ― | + | + | 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;慢性乙肝携带者;传染性弱。即俗称的“小三阳 |
+ | ― | ― | ― | + | 急性HBV感染;慢性HBsAg携带者;传染性弱 |
― | + | ― | ― | ― | 被动或主动免疫,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 |
― | ― | ― | + | + | (1)既往感染过HBV;(2)急性HBV感染恢复期; (3)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。HBV感染已过;抗HBs出现前的窗口期 |
― | + | ― | + | + | 急性HBV感后康复 |
― | + | ― | ― | + | 既往感染,仍有免疫力。HBV感染,恢复期 |
― | ― | ― | ― | + | 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-HBs;恢复期HBsAg已消, 抗-HBs尚未出现;无症状HBsAg携带着 |
注:“―”表示阴性,“+”表示阳性
三、尿素氮(BUN)
尿素氮是人体蛋白质代谢的主要终末产物,主要由肾小球滤过随尿排出。当肾实质损害,肾小球滤过率降低,可使血中尿素氮增高。
BUN增高:①各种肾实质性病变,如肾小球肾炎、间质性肾炎、急慢性肾功能衰竭、肾内占位性和破坏性病变均可使血尿素氮增高.②肾前或肾后性少尿或尿闭:如严重脱水、大量腹水、心脏循环功能衰竭、肝肾综合征等导致的血容量不足、肾血流量减少灌注不足导致少尿。③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如急性传染病、上消化道大出血、大面积烧伤、大手术后和甲状腺功能亢、高蛋白饮食等。以上情况矫正后,BUN可以下降。
BUN降低:严重肝病、肝坏死等
参考值:2.1-7.9 mmol/L
四、肌酐(Cr)
肌酐(Cr)是肌肉在人体内代谢的产物,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。血中肌酐来自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,外源性肌酐是肉类食物在体内代谢后的产物;内源性肌酐是体内肌肉组织代谢的产物,成年人约以1mg/min的速度产生内源性肌酐。在肉类食物摄入量稳定时.身体的肌肉代谢又没有大的变化,肌酐的生成就会比较恒定。
本次体检检查的是血清肌酐(Cr),
Cr增高:①肾实质性损害,由于肾脏储备能力及代谢能力很强,肾早期损害时,Cr常不增高;②肾源性肾功能不全时,心功能不全时,肾血流量减少,Cr增高;③若血肌酐和尿素氮均升高,说明肾损害明显,若只要尿素氮升高,血清肌酐正常可能为肾外因素所致。
参考值:44-133μmol/L
五、尿酸(UA)
尿酸(UA)为嘌呤代谢的终产物,为三氧基嘌呤。各种嘌呤氧化后生成的尿酸随尿排出。因溶解度较小,体内过多时可形成尿路结石或痛风。
UA增高:①血尿酸测定对痛风诊断最有帮助,痛风患者血清中尿酸常增高。但少数痛风患者在痛风发作时血尿酸测定正常。血尿酸增高无痛风发作者为高尿酸血症。②核酸代谢增加:如白血病、多发性骨髓瘤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。③肾脏疾病:急性或慢性肾炎时,血中尿酸显著增高,其增高程度较非蛋白氮、尿素氮、肌酐更显著,出现更早。由于肾外因素对尿酸的影响较大,故血尿酸升高程度往往与肾功能损害程度不平行。④其他:氯仿中毒、四氯化碳中毒、铅中毒、妊娠反应、饮食中脂肪过多、肥胖、糖尿病等。
UA减少:遗传性黄嘌呤尿症、恶性贫血等。
参考值:140-440μmol/L
六、葡萄糖(GLU)
血液中的糖份称为血糖,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葡萄糖(Glu)。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葡萄糖,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,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主要激素。正常情况下,体内糖的分解与合成代谢处于动态的平衡,故血糖的浓度也相对稳定,
GLU增高:①各种糖尿病。②其他各种内分泌疾病:甲脏腺功能亢进、垂体前叶嗜酸细胞腺瘤、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、嗜铬细胞瘤、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功能亢进。③颅内高压:颅外伤、颅内出血、脑膜炎等。④脱水引起高血糖。
GLU减低:①胰岛素过多:胰岛细胞增生或肿瘤,注射或服用过量胰岛素或降血糖药。②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。③严重肝病:肝调节机能下降,如重症肝炎、肝硬化、肝癌等。
参考值:3.9-6.0mmol/L
七、甘油三酯(TG)
甘油三酯(TG)是被储藏起来的热量源。是由三种脂肪酸与甘油结合而成的,一般情况下会成为脂肪酸的贮藏库,根据身体所需会被分解。被分解后的脂肪酸会被作为我们生命活动的热量源来加以利用。从甘油三酯中脱离的脂肪酸便是游离脂肪酸,是一种能够迅速用于生命活动的高效热量源。此外,皮下脂肪还有保持的体温、保护身体免受寒冷袭击的类似隔热材料的功能,以及保护身体免受外来袭击的缓冲材料的功能。也就是说,甘油三酯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,为适应严酷的自然以求生存下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但是,在拥有舒适的环境与丰富食物的现代生活中,甘油三酯却面临着愈加过剩蓄积的危险。
TG增高:一般认为,高甘油三酯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,只有伴以高总胆固醇、高LDL-C和低HDL-C等因素才有临床意义。遗传因素、食物中摄入脂肪过多、糖尿病、肥胖症、甲脏腺功能不足、肾病综合征、脂肪肝、妊娠、口服避孕药、酗酒等。
TG减低:低甘油三酯见于甲脏腺功能亢进、营养不良等
参考值:0.3-2 mmol/L
八、总胆固醇(CHO)
胆固醇是人体组织细胞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,它不仅参与了细胞膜的形成,而且是胆汁酸唯一的前体,也是所有类固醇激素合成的原料。总胆固醇包括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,肝脏是合成和贮存的主要器官。“胆固醇高可不是胖人的专利”先天的遗传因子和后天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胆固醇偏高的主要原因,就算是瘦人,胆固醇也会超标。
CHO增高:高总胆固醇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,有原发和继发两种,原发常由遗传因素引起,继发的见于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酸饮食、肾病综合征、甲脏腺功能减退、糖尿病、胆总管阻塞、胆结石、肝脏肿瘤等。
CHO减少:低总胆固醇也有原发和继发两种,前者常由遗传因素引起,后者如甲脏腺功能亢进、营养不良、慢性消耗性疾病、恶性贫血、溶血性贫血
参考值:3-6.5 mmol/L
九、高密度脂蛋白(HDL―ch)
血清中HDL-ch被认为是一种抗高脂血症的抗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体液因素,它可将沉积在血管壁的胆固醇逆向转运至肝而除去,因此HDL―ch是一种保护因子。
HDL-ch降低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。降低还可见于糖尿病,肾脏疾病,肝脏疾病,冠心病,动脉粥样硬化,高脂血症等。
HDL-ch增高:原发性胆汁性硬变,慢性肝炎,慢性乙醇中毒等。
参考值:0.83-1.97 mmol/L
十、低密度脂蛋白(LDL―ch)
低密度脂蛋白(LDL)是血浆中携带胆固醇的主要微粒,与胆固醇结合后称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―ch),LDL在动脉内膜下累积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症。第7版内科学已经明确注明LDL-Ch是明确独立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。
LDL―ch增高:Ⅱ型高脂蛋白血症,肾病综合征,糖尿病,甲减,阻塞性黄疸等。也可见于神经性厌食及怀孕妇女。
LDL―ch降低:见于营养不良、慢性贫血、骨髓瘤、急性心肌梗死、创伤和严重肝病等
参考值:1.57-3.2 mmol/L
十一、甲胎蛋白(AFP)
甲胎蛋白(AFP)一种肿瘤标志物,主要在胎儿早期肝中合成的一种糖蛋白,在妊娠30周达最高峰,以后逐渐下降,在周岁时接近成人水平。肝病时升高,明显增高见于肝细胞性肝癌和畸胎瘤,已作为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常规指标之一。
AFP增高:主要见于原发性肝细胞癌。肝硬化、生殖腺胚胎瘤、少数转移癌、急性肝炎、重症肝炎恢复期、孕妇等也可升高,但升高不如原发性肝细胞癌明显。
参考值:<20μg/L(定量);阴性(定性)
一次检验结果可能并不说明问题,检查结果异常、“未见异常”却到临界值也要当心,疾病的诊断不光要参考各种检查结果,还要结合临床症状。另外要正确的对待医生所下的体检建议,定期复查。